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不同寵物社群看待動物角度的差異造就動物福利標準訂定與執行的困難

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前幾年發生過的幾個案例?有個學生餵他的巨蜥吃兔子,po網後就引起愛兔人士的抗議,然後呢,還有不懂裝懂的專家受訪說「巨蜥其實是可以吃飼料的」。後來,還有一個養鱷龜的,把朋友送他的龍魚活活拿去餵,一樣也是拍照po網,然後引起某些養魚人士的非議。當時有人就說:如果這是在貓狗社群,可能早就被肉搜出來跪在街上洗門風了。但是在非貓狗社群中,我們其實很少很少見到對於「何謂殘酷對待動物」的討論,就算有人指出問題,也馬上會被噓爆說「動保人士吃飽太閒啦~」。這究竟是因為「沒有同理心」? 還是「不同寵物社群對待動物的態度」真的不一樣? 或是「不同動物的動物福利標準真的應該不一樣」?

先說清楚,各國的動物保護法規之所以從脊椎動物起算,並不是因為我們不關切無脊椎動物,或是無脊椎動物太笨(看看章魚)所以覺得牠們沒有痛覺,而是因為我們對脊椎動物受到緊迫、傷害、殺害時的情緒與生理反應瞭解得比較多。有些動物比較有面部表情能讓人一眼看清牠的情緒,理論上來說比較能夠感同身受。但是在實務上我們必須要承認,人對動物有非常嚴重的大小眼,有偏愛也有偏見。可是這些偏害與偏見又有非常多的文化因素在內,所以許多人選擇不理會這種道德上的兩難,也有人認為人的位階高於所有其它生物所以具有支配權是理所當然的,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樣的道德難題一定得找方法解決。

事實上在所有的寵物社群都會有非常愛動物到把動物當人,或是非常不愛動物把動物當垃圾與耗材的人,那麼我們要如何觀察與描述不同寵物社群對動物的態度本身就是一個難題。前幾年因為觀賞魚藥物多半沒有GMP認證所引發的沒有藥可用的恐慌,我打了個電話到某主管單位去,當我跟某個主管聊到藥品管理問題時,該主管說:「你的魚生病的時候你都不帶去看醫生嗎?為什麼要自己醫?」當時我其實有點火大,我就問他:「你究竟有沒有養過魚啊?辦公室都沒人養魚嗎?」他跟我說他只養過狗,我事後才覺得不同動物社群的人的概念差異真的很大,而且有時候大到難以溝通。

有些人主張人不應該擁有任何動物,不應該支配任何動物,把人和動物擺在同樣的權力地位,也就是某些動物權益的主張。但有些人認同動物福利,也認為應該要對動物好,然而人仍然是唯一具有法律地位與支配權的主體(這是各國動保法的基本概念)。但也有些人認為動物並沒有權力地位,但人也不應該蓄養動物,因為他們認為應該杜絕一切的干擾。

同樣是「鳥社群」,賞鳥的人不會去抓鳥,認為鳥就應該要在天上飛,不應該被圈養囚禁,和養任何寵物鳥的人幾乎就是死敵。所以你要找鳥會的人來制定動物福利標準是沒有意義的,因為賞鳥者本身就認為鳥不應該被囚禁,怎麼還有動物福利議題要談?但是我們能找飼養家禽的人來制定觀賞鳥的動物福利標準嗎?顯然也有問題。家禽的蓄養目的就是食用(外加羽毛與賭博),它們會沒事把籠子清得乾乾淨淨羽毛弄得漂漂亮亮嗎?不會。家禽的運輸本來就是成批成批的,那裏像鸚鵡是一隻一隻的,那個差異很大吧?就算是由觀賞鳥的社群與業者來討論動物福利標準,會有結果嗎?雛鳥有早熟型(例如觀賞雞和小鴨),也有晚熟型(例如鸚鵡),光是談一個何時能出售與運輸好了,是不是還要分開來?飼主通常希望寵物能親人,所以如果寵物長太大才入手,變得不親人那不就沒人要了?所以消費者的需求(親人)到管理者的需求之間有多大的落差呢?


我來舉個例子,在所有的寵物鳥中,鴿子大概是最自由的,因為牠能自由飛行,且能藉著訓練參與賭鴿這種金額龐大的,好像沒有主管單位的文化。所以就「能自由飛行」來說,養鴿者真的是100分,因為其它的鳥放出去就再也不會回來。好像不會有人管鴿子有沒有受到良好對待喔?內政部頂多管鴿舍不得設立在機場軍事設施附近啊~ 但鴿子的動物福利在所有的鳥中是最優先該被關切的嗎?好像不是。

那一般鳥園中的鳥呢,如果你去鳥園中看到三隻公孔雀在小籠子中開屏,尾羽也斷了,羽毛很髒,你大概會覺得園方照顧得真差。但一樣是雉科鳥類,如果你擺十幾隻迷你雞在同樣的籠子大小中,你可能會覺得還好。這樣算是雙重標準嗎?還是依動物特性判斷飼養場所的合適與否?誰來判斷密度過高?是誰說了算?如果密度不好管,空間大小也有些見人見智,難道最後是在比愛心和整潔比賽嗎?還是說要稽查醫療與飼養知識?

那說了這麼多,究竟有多少事務應該由法律介入?有多少部份應該透過教育由社群共識自行管理?政府有必要像衛生股長一樣去管你的鳥籠乾不乾淨嗎?如果有些鳥超級會拉屎還會堆得像小山,那樣真的是髒?或擺個兩天還OK?所以說在訂定動物福利標準的時候,我們得先想清楚,從輸入、運輸、陳列、販賣、持有、收容、 移除、到繁殖,真的該管的有多少事務?對行政機關、中盤業者、量販業者、動物園、與民眾來說,他們應該盡到的最多與最低義務是什麼?然後這些最低限的義務 能夠被合理有效地輔導與稽查嗎?

如果我們不希望政府高度介入,那麼社群的自我管理與教育就非常重要,但如果該社群的文化層次一直都很低,只談大量生產、行銷、搭配一些擬人化活動表示自己超愛動物,網路上都在一元起標和拼價,都是屁孩養一養不養要轉手,都是一些講不聽的大鬧天宮,大家覺得那個社群的文化層次會起得來?連商業文化都不好了還會有動物福利面相的討論嗎?

我並不會覺得訂定各類寵物的福利標準的陳義過高,但是我們必須要明瞭台灣的專家不夠多,因為我們在市面上曾經流通過的脊椎動物有3000種左右,要能一網打盡又抓出重點設立一些大家能理解配合的標準本身就很難。我想在要求各部會儘快訂定福利標準時,先瞭解一下各社群的人在想什麼吧~ 當你的寵物是他的餌料,當他的寵物是你的食物時,怎麼解決?